今天是:
最新公告
·关于开展 2020 年第五期“研...
·关于开展 2020 年第四期“研...
·关于集中收看2019年全国科学道...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四期“研...
·关于举行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关于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三期“研...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二期“研...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一期“研...
·关于开展 2018 年第五期、第...
热点文章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他山之石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谨防极端利己之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    上传时间:2014-04-17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全社会如此,学术界亦应如此。近年来,学术界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推进学术规范,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风气不正、道德失范等问题仍不时出现。专家表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谨防极端利己之风,迫在眉睫。

  现象:不做学术玩邪术

  有学者表示,学术道德失范包括育人道德失范、教学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等。育人和教学道德失范,主要指教师为了科研晋升等个人原因,不能尽职尽责教学,或放任不管或剥削苦力。科研道德失范则包括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粗制滥造论文,篡改、伪造研究数据,在课题研究中弄虚作假,以不正当手段影响评审结果等。相较于育人和教学道德失范,科研道德失范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如果说上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主要发生在个人身上的话,在学术圈中还有更为恶劣的道德问题:不做学术玩邪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张昌东向记者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大多源于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不同师门之间的高下之争或门户偏见。这种不良风气发展至今,又演变出嫉贤妒能、造谣生事、恶意中伤等不良现象。但与门户偏见和派别观点之争不同的是,乐于此道者绝大多数是为了谋取本不该得的经济利益和名誉地位。嫉贤妒能者,对人品、学识、才能、成就、境遇等优于自己的人心怀怨恨,千方百计诋毁他人。特别是那些能力有限又不思进取的人,通过不择手段和歪门邪道等成为学术资源的管理者后,更是时时处处嫉贤妒能,要么是“武大郎开店”,与能力不如自己者拉帮结派,形成卑微者的利益共同体;要么利用手中权力,打压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且有可能对自己地位构成威胁的人。造谣生事者,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捏造事实、无事生非、混淆视听、迷惑群众。有些人在职称晋级、职务晋升、成果评奖等关键时刻,不是凭借自己的实力去公平竞争,而是不择手段地向竞争对手泼脏水、骂脏话,贬低对手、抬高自己,企图浑水摸鱼;有些人则是为了防止资源分配格局的调整伤及自身利益,采取各种手段阻挠学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改革,对主张和推行学术资源公平、公正、公开分配的改革者进行恶意诽谤,无中生有地捏造谣言,蛊惑群众,抵制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极端利己主义渗透到我国学术界,腐蚀了学术界的风气。这些行为都是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有损学者和学界形象,败坏学风,要谨防,不可纵容。”

  原因:资源配置失衡 名利之心作祟

  学术界对于学术道德建设的关注和研究颇多,普遍认为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主观上没有做到道德自律,客观上受现实中不科学的评价机制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的学术评估和奖项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国家、省市以及院校科研单位,设立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类奖项,大都与职称、待遇挂钩,使得学者们争先恐后角逐这些奖项,很容易形成学风不正及学术道德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表示,当前学术界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影响。他说:“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整个社会都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社会上各种假冒伪劣、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个主体都面临加强自律、守住道德底线的挑战,学术界亦如此。同时,整个社会资源垄断现象前所未有,学校、科研单位的行政化倾向非常严重,资源和权力高度集中。资源配置格局的不合理,使得人们对名利趋之若鹜。整个社会要反思这些大问题。”

  尽管学术道德失范与当前评价体系的不健全有直接关系,但是学术界打压异己、恶意中伤、造谣诽谤的现象,很多却是源自个人功利心。张昌东表示,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反映了国内学术界部分学者道德水准下降、极端个人主义泛滥和功利主义至上的思想现状。

  反思:知识分子是社会良知的标杆

  学术道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道德问题。作为学术界主体的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处理好做人与做学问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关键问题。

   “知识分子本应该是社会良知的标杆,为公众利益说话,应该是独立的力量。知识分子有文化、有修养、有觉悟,应该成为社会的楷模。”邹农俭说。

  张顺洪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努力践行以下三点:第一,要弘扬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讲究名节,淡泊名利;提倡待人“轻以约”,责己“重以周”;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这些精神,今天的广大中青年知识分子应该大力弘扬和身体力行。第二,要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老一辈学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创社会主义学术事业,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无私奉献,忠心报国,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人物,如邓稼先、钱学森等。前辈们的这种高尚精神是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弘扬的。第三,要讲究人格。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应该注重人格修养。学者首先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决不应沾染庸俗市侩习气,甚至见利忘义。

  对策:加强制度与道德建设

  当前学术界的道德败坏,给正常的学术秩序带来极坏的影响。尤其是造谣诽谤、恶意中伤,受害者往往是埋头实干之人。这样的歪风邪气严重破坏了健康的学术环境,扰乱了正常的学术秩序,颠覆了规范的学术评价体系,压制了优秀学术人才的脱颖而出,阻碍了中青年学术人才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学术界的道德建设,整治歪风邪气,势在必行。

  张昌东建议,第一,应该大力加强学术界从业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我国历代文人推崇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的统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会有高度的道德自律和良好的学风追求,也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第二,要充分利用我国历代文人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界同仁继承和弘扬优良学风,自觉抵制和批判不良学风。对于在学术界产生重大不良影响的典型案例,有关部门应该介入调查、严肃处理。第三,要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评价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学术资源配置机制和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支持和鼓励优良学风践行者成就学问,令投机取巧者无法在学术界生存。第四,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任用学术领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一个学术机构的风气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起决定性的作用。一是学术机构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成为模范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在学风和工作作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二是领导者和管理者要敢于坚持原则,认真履行职责,树正气以引导潜心学问者追求、成就事业,打歪风以遏制投机取巧者滥竽充数、浑水摸鱼,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环境。

  《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直言:“对存在道德问题的人进行说教,收效往往是有限的。尤其是整个社会风气不好的情况下,在道德谴责和教育之外,更要注重法制手段。近来,不少‘校长抄袭’问题被曝光,有关部门应该深入调查,如果属实,就要对校长进行相应的惩戒;如果不实,造谣诽谤者应该承担明确的法律责任,而不仅仅是道义上的谴责。而现在的做法往往是不了了之,使人无法了解事实真相,与其说这是道德的缺失,不如说这是法制的缺失。有关部门应该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程恩富认为,学术界要发扬十八大提出的“学术民主”,学术要进行商榷与反商榷,批评与反批评,提倡说理性的、实名的学术争鸣,反对在网上或私下恶意中伤。同时,学者要有自律精神,严于解剖自己,不能为了出名或者个人私利,发表攻击性的言论。学术界要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形成良好氛围,一切以学术为本位,摒弃功利性的歪风邪气。



责任编辑:$curArticle.query1
COPYRIGHT © 2008-20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1586号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维护:网络中心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