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最新公告
·关于开展 2020 年第五期“研...
·关于开展 2020 年第四期“研...
·关于集中收看2019年全国科学道...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四期“研...
·关于举行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关于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三期“研...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二期“研...
·关于开展 2019 年第一期“研...
·关于开展 2018 年第五期、第...
热点文章
学风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学风论坛
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搞科研的人要坐得住冷板凳才行
来源:    作者:    上传时间:2012-03-16
  基本的学术道德是科研工作者为学、为人的底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良的学术风气会腐蚀学术环境,损害高校的声誉,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科技实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提倡学术争鸣,营造自由平等、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建设和谐学术环境。

  教育部党组十分重视加强学风建设,一直强调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在要求,要求从严治教,切实抓好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部科技委作为教育部指导高校科技工作的高级咨询机构,向来十分重视学风建设,2001年就曾发出《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倡议书》,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下面我就不良学术风气产生的根源和改进学风建设两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不良学术风气、学术行为产生的根源

  目前学术界不良学术行为时有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我个人认为科技评价体制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迎来了市场经济大潮,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研队伍难免受其影响,许多科研人员虽然也想静下心做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但由于受到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如为了评教授、当博导而急着发论文、出成果,使得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正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搞科研的人就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行。

  二、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的几点建议

  虽然近年来各种破坏学术风气、学术行为不良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所谓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也绝不是我国所特有的;更应该看到的是,那些破坏学术风气的人只是我国广大科研人员中很少的一部分,我们的科研队伍总体上还是好的。但我们也绝不能对这些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少数不良学术行为置之不理,也不能只看到那些少数学术行为不良的人而忽视了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严肃处理不良学术行为;另一方面更要着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从根源上治理学术风气不良行为。

  一是加强监督,严于自律。在社会大环境还不太理想,各方面政策保障还没有充分落实的情况下,抵制、摒弃不良学术风气,杜绝不良学术行为的主体还是科研人员本人,因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强化学术监督管理机制,发挥好服务与监督职能;此外,每个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严于律己,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坚持学术操守;同时,科研人员也有责任、有义务发挥监督作用,同那些不良的学术行为作斗争,维护学术尊严。

  二是树立标杆,严肃处理。我国的科研人员是有着优良传统的,一代代大师身体力行,他们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为后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同时要制定严厉的惩治制度,对于那些违反学术道德、损害学术尊严的事件和当事人,一经认定,应该毫不姑息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触犯法律的,应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三是深化改革,科学评价。追根溯源,想要从根源上净化学术风气,杜绝不良学术行为的发生,仅仅靠制定一些监督和处理措施,严肃处理几个典型事件是远远不够的。要从根本上改变当今社会上盛行的浮躁之风,消除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建立切实可行的、公正合理的科技考核评价制度。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公正、公平、诚信之风,使得所有公民劳动与所得分配合理,切实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全体公民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级领导都依法办事、受法律监督,真正实现有序的社会体制,那么不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行为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显而易见,要达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所幸的是,全社会包括各级政府、各个高校、研究机构都清楚地认识到了不良学术风气的危害,而且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惩治办法。相信,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改革的不断推进,不良的学术风气和不良学术行为终将得到遏制。科学的明天终将更加美好!

  (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在教育部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转载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16日第1版)


责任编辑:$curArticle.query1
COPYRIGHT © 2008-20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1586号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维护:网络中心   地址:陕西杨凌   邮编:712100